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成像速度提升方法

2025-02-14 11:15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作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能够在实时和非侵入性的条件下追踪小动物体内的生物学过程和疾病发展的动态信息。然而,成像速度的提升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提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成像速度的方法,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成像速度提升方法

一、优化成像参数与设置

调整像素合并与曝光时间

在生物发光成像(BLI)中,图像的信噪比(SNR)可以通过调整像素合并和曝光时间来优化。通常,使用适当的像素合并(如4×4)和短曝光时间(如5秒)拍摄初始图像。如果没有检测到信号,则可以考虑使用更高的像素合并(如8×8或16×16)以及更长的曝光时间(从60秒开始,必要时可延长至600秒)。这种调整策略有助于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缩短成像时间。

在荧光成像(FLI)中,通常通过从中到高的像素合并(如4×4或8×8)和从短到中的曝光时间(如5到30秒)来实现最好的SNR。要避免在FLI中进行长时间曝光,因为这可能导致来自组织自体荧光所造成的背景噪音升高,从而影响成像速度和图像质量。

选择合适的荧光标记物与滤光片

在FLI中,选择合适的荧光标记物对于成像速度的提升至关重要。近红外区(NIR,690nm至1000nm)荧光报告子具有较长的波长,与组织的相互作用最小(主要指光吸收率较低),因而具有优越的组织穿透性(>1cm)和相对较好的SNR。使用这类荧光标记物可以减少成像所需的曝光时间,从而提升成像速度。

同时,选择合适的激发/发射滤光片对也是提高成像速度的关键。通过优化滤光片的选择,可以减少杂散光的干扰,提高信噪比,从而缩短成像时间。

二、改进成像技术与方法

引入先进的成像算法

在硬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引入先进的成像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成像速度。例如,采用软件算法可在减少采样数据的情况下提高重建图像分辨率。这种方法可以用较低的成本,重建出高效的图像,从而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成像时间。

此外,针对荧光光谱分离等复杂成像任务,可以采用手动或自动的光谱分离算法。通过优化算法参数和流程,可以提高光谱分离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为后续的成像分析节省时间。

开发新型成像技术

近年来,随着光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成像技术逐渐崭露头角。例如,超灵敏加权受激拉曼散射(URV-SRS)技术就是一种具有高分辨率和无标记成像能力的新型振动纳米成像技术。虽然该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细胞水平的成像研究,但其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为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成像速度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优化,URV-SRS等技术有望在小动物活体成像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优化实验动物与成像环境

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品系

实验动物的选择对于成像速度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尽可能使用无毛、白化或Hr突变的动物品系可以减少毛发光吸收和光散射对成像的影响。这些品系的动物具有更高的皮肤透光性,使得成像设备能够更快速地捕捉到体内的光信号。

如果由于动物模型的遗传背景或免疫能力状况不允许使用无毛品系,可以在成像前对动物进行脱毛处理。然而,脱毛过程可能引起轻度的皮肤炎症,因此最好在成像前24小时前进行剃毛或脱毛处理,以确保皮肤炎症对成像的影响降到最低。

控制成像环境

成像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清洁度等因素也会对成像速度产生影响。例如,仪器工作时须保证室内温度≤26℃(超过26℃会增加成像系统的损耗),室内相对湿度须小于60%,室内不得有明显扬尘。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成像设备的稳定运行,减少因环境因素导致的成像延迟。

此外,在成像前需要清洁实验动物和成像平台。动物衬垫、食物和皮屑都可以产生背景荧光信号,这些信号会干扰成像结果并延长成像时间。因此,在成像前需要用70%乙醇浸湿的纸巾擦拭动物口鼻、爪子和排尿处,并清洁成像平台以去除可能的背景荧光信号。

四、优化成像流程与操作

建立生物发光信号的动力学曲线

在BLI研究中,建立生物发光信号的动力学曲线对于优化成像流程和提高成像速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识别生物发光的峰值并比较其在实验过程中的经时变化,可以确定注射荧光素底物和成像之间的最佳延迟时间。然后将此时间用于后续实验以标准化成像数据,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成像次数和时间浪费。

通常,成像开始于注射荧光素底物后5分钟,每5-10分钟重复一次成像操作,并在信号强度开始下降时结束成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捕捉到生物发光信号的变化趋势,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合理安排成像顺序与批次

在进行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时,需要合理安排成像顺序与批次以提高成像速度。例如,对于需要连续动态拍摄的实验动物,可以先进行初始成像以捕捉基线数据,然后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后续成像以捕捉信号变化。同时,可以将实验动物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分组并安排在不同的成像批次中进行处理,以提高成像设备的利用率和成像速度。

此外,在成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避免像素传感器饱和等问题。大多数光学成像系统使用冷却到-90℃的CCD传感器来捕捉光信号,传感器中的每个像素都有最大容量来存储信号信息。如果信号强度过高超过像素的最大容量就会导致像素传感器饱和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成像质量和速度。因此,在成像前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合理设置成像参数以避免像素传感器饱和现象的发生。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成像速度的提升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通过优化成像参数与设置、改进成像技术与方法、优化实验动物与成像环境以及优化成像流程与操作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成像速度并满足科研工作的需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成像速度的提升不能以牺牲图像质量为代价。因此,在采取上述措施时需要权衡成像速度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未来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的成像速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