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成像参数设置指南

2025-03-21 10:02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研究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允许研究人员在不伤害动物的情况下,实时观察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或荧光信号,从而追踪细胞、基因表达、疾病进展等生物学过程。为了确保成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合理设置成像参数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的成像参数设置指南,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掌握这一技术。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成像参数设置指南

一、成像前准备

在进行小动物活体成像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包括检查成像系统、动物模型、麻醉设备以及成像所需的各种试剂和材料。


成像系统检查:确保成像系统的各个部件(如相机、光源、滤光片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查相机的冷却系统,确保其能够降温至所需的温度(-20℃左右),以提高成像的灵敏度和信噪比。同时,检查成像软件的版本,确保其为最新版本,以利用最新的功能和优化。

动物模型准备: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等。在进行成像前,需要对动物进行适当的处理,如脱毛(对于荧光成像,避免皮毛的自发荧光干扰)、标记(如注射荧光标记物或荧光素酶标记的细胞)等。

麻醉设备准备:小动物活体成像通常需要在动物麻醉的状态下进行,以确保动物在成像过程中保持静止。因此,需要准备好麻醉设备,如气体麻醉机(常用异氟烷作为麻醉剂)或注射麻醉剂(如水合氯醛、戊巴比妥钠等)。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设置好麻醉参数。

试剂和材料准备:对于生物发光成像,需要准备荧光素底物(如D-荧光素)。荧光素底物应在成像当天新鲜配制,并按照动物的体重计算注射剂量(通常为150mg/kg体重)。对于荧光成像,则需要准备相应的荧光标记物或荧光染料。

二、成像参数设置

在成像前,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合理设置成像参数。这些参数包括成像模式、曝光时间、Binning值、滤光片选择等。


成像模式选择

生物发光成像(BLI):当使用荧光素酶标记的细胞或基因进行成像时,应选择生物发光成像模式。在此模式下,荧光素酶与荧光素底物在氧和Mg²⁺离子的存在下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可见光。成像系统通过检测这些光信号来反映标记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变化。

荧光成像(FLI):当使用荧光标记物或荧光染料进行成像时,应选择荧光成像模式。在此模式下,成像系统通过激发光激发荧光标记物或染料达到高能量状态,然后产生发射光。通过检测这些发射光信号来反映标记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变化。

曝光时间设置

曝光时间是影响成像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曝光时间过短可能导致信号强度不足,无法清晰显示标记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曝光时间过长则可能增加背景噪音,降低信噪比。因此,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动物模型的特点合理设置曝光时间。

对于生物发光成像,曝光时间可以设置为30秒到1分钟不等。如果信号较弱,可以适当延长曝光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曝光时间的延长也会增加背景噪音的积累,因此需要在信号强度和背景噪音之间进行权衡。

对于荧光成像,曝光时间通常较短,一般在10秒以内。但具体曝光时间还需要根据荧光标记物的亮度、动物模型的特点以及成像系统的灵敏度等因素进行调整。

Binning值设置

Binning值是指相机像素的合并方式。通过增加Binning值,可以提高相机的灵敏度,但也会降低图像的分辨率。因此,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合理设置Binning值。

在大多数情况下,Binning值可以设置为1:1(即不进行像素合并)。但在信号较弱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Binning值以提高灵敏度。但需要注意的是,Binning值的增加也会降低图像的分辨率和细节表现能力。

滤光片选择

滤光片是成像系统中用于选择特定波长光线的部件。在荧光成像中,需要根据荧光标记物的激发和发射波长选择合适的激发滤光片和发射滤光片。

激发滤光片用于选择能够激发荧光标记物的光线波长;发射滤光片则用于选择荧光标记物发射的光线波长。通过合理选择滤光片组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背景噪音的干扰,提高成像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对于生物发光成像,由于荧光素酶产生的光信号波长范围较宽(通常在400-600nm之间),因此通常不需要使用特定的激发滤光片。但可以使用发射滤光片来进一步减少背景噪音的干扰。

三、成像过程操作

在成像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麻醉动物:将动物放入麻醉设备中进行麻醉。确保动物在成像过程中保持静止状态以减少运动伪影的干扰。

摆放动物:将麻醉后的动物摆放到成像系统的动物平台上。确保动物的身体成直线、四肢全展开以便于成像。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动物的高度和位置以确保成像视野的合适性。

设置成像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成像参数(如成像模式、曝光时间、Binning值、滤光片选择等)。确保所有参数设置正确无误后进行成像操作。

获取成像图片:点击成像软件的“获取图片”按钮开始成像过程。成像结束后,系统会自动保存成像图片到指定的文件夹中。

图像处理与分析:使用成像软件对获取的图片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调整图像的对比度、亮度等参数以优化显示效果;使用ROI(感兴趣区域)工具选择特定的区域进行定量分析(如计算发光面积、总光子数、光子强度等参数)。

四、成像后注意事项

在成像结束后,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保存实验数据:将成像图片和相关的实验数据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以便后续分析和使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清洗成像系统:在成像结束后及时清洗成像系统的各个部件(如相机镜头、滤光片等)以去除残留的荧光素底物或其他污染物。这有助于保持成像系统的清洁度和灵敏度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动物处理:在成像结束后及时对动物进行处理(如苏醒、放回饲养笼中等)。确保动物在成像过程中未受到过度伤害并尽快恢复其正常生理状态。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研究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合理设置成像参数和规范操作流程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成像结果并为后续的实验分析提供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并为生物医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人员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和动物模型的特点对成像参数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同时还需要关注成像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工作以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为实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将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