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在泌尿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2025-04-09 12:11

泌尿系统肿瘤,如膀胱癌、肾癌和前列腺癌,是泌尿外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增长趋势。癌症患者的死因主要是肿瘤细胞浸润或转移至重要器官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因此,深入研究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及抗肿瘤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研究工具,为泌尿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在泌尿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概述

(一)技术原理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主要基于生物发光现象和荧光现象。生物发光是通过将荧光素酶基因整合到细胞染色体DNA上来实现的。当细胞被注射荧光素后,在ATP和氧气的存在下,荧光素酶会催化荧光素的氧化反应,从而产生发光现象。这种发光现象只在活细胞内发生,且光的强度与标记细胞的数目呈线性关系。荧光技术则采用荧光报告基因(如绿色荧光蛋白、红色荧光蛋白)或荧光染料进行标记,利用报告基因产生荧光蛋白或染料产生的荧光,在生物体内形成光源,需要外部能量激发。


(二)技术分类

目前,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主要包括X光成像、超声成像、核素成像、同位素成像及可见光成像等。其中可见光成像又包括生物发光成像与荧光成像。传统活体成像技术主要是形态学成像,如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等,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敏感性较差,只有疾病引起相应的组织结构变化时才能检测到,而此时疾病多数已发展到中晚期。而生物发光成像、荧光成像等功能成像技术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疾病,即在疾病尚未导致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时就能检测到。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在泌尿系统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一)肿瘤生长动态观察

通过构建泌尿系肿瘤动物模型,可采用活体成像技术定量、无创地监测小动物整体的原位瘤、转移瘤及自发瘤的大小及转移情况。例如,在膀胱癌研究中,研究人员用红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标记小鼠膀胱癌细胞,成功构建可视化的红色荧光小鼠膀胱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活体成像系统实现了对膀胱肿瘤生物学过程的在体、非侵入、实时动态的研究。但这种裸小鼠皮下接种属于异位移植,实验中移植瘤常表现出与人膀胱癌不同的生物学行为。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研究人员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标记基因,标记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再将能够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移植于裸小鼠膀胱壁内,建立了人膀胱移行细胞癌可视化的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可在活体荧光整体成像系统下直接观察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二)抗肿瘤药物疗效评价

活体成像技术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疗效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例如,研究人员将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载体转染至小鼠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筛选并扩大培养后,将其皮下种植于小鼠后肢大腿内侧,建立了肿瘤发射红色荧光的小鼠膀胱癌移植瘤模型,分别自右后肢肿瘤细胞种植后第6、13、20天,于小鼠右后肢肌肉注射疫苗,应用活体成像技术摄取移植瘤的荧光影像学特征,从而动态、客观、可视化地评估疫苗对小鼠膀胱癌移植瘤的抑瘤效应,为肿瘤疫苗的发展应用提供了直观、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转移模型建立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可用于建立泌尿系统肿瘤的转移模型,研究肿瘤的转移机制。例如,利用近红外量子点成像系统在指导肿瘤定位和外科手术切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在人膀胱癌的狗和猪动物模型中利用近红外量子点对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前哨淋巴结进行术中实时显像,为研究肿瘤的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在泌尿系统其他疾病研究中的潜在应用

(一)炎症与免疫反应监测

通过标记特定细胞或分子来追踪体内炎症发生位置及其程度变化。例如,在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可以利用该技术监测病原体在体内的扩散路径及宿主免疫应答,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基因表达分析

利用报告基因(如荧光素酶)标记目标基因,进而研究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在泌尿系统肿瘤研究中,可以通过该技术了解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三)药物动力学研究

帮助了解新药在泌尿系统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通过标记药物分子,实时监测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的优势与挑战

(一)优势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具有操作简单、结果直观、非侵入性、高度灵敏等特点。它可以直接检测活体生物体内的细胞活动和基因行为,可以观测活体动物体内肿瘤的生长及转移、疾病的发生发展、基因的表达及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可以同时实时观察标记的基因及细胞在活体动物体内的活动及反应,并且对同一个研究个体可进行长时间反复跟踪成像又不需杀死动物。


(二)挑战

该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如动物组织对光子的吸收、空间分辨率低、结构信息不足等缺陷。此外,不同的成像技术各有优缺点,例如形态学成像技术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敏感性较差;功能成像技术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疾病,但结构信息不足。因此,如何更好地将功能成像与结构成像(如CT、超声等)相结合,使实验结果既能获得相应的功能信息,又能获得直观的解剖结构信息,将是今后小动物活体成像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在泌尿系统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为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抗肿瘤药物研发、疗效评估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同时在泌尿系统其他疾病的研究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随着对分子基础疾病的深入研究及显像技术的日益进步,成像技术的种类不断增多,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将在泌尿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未来,通过不断优化在体检测条件和技术扩展,解决现有技术面临的挑战,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有望在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及抗肿瘤药物研发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突破。